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柯桥 >> 特色柯桥 >> 名士之乡
周恩来

信息来源:柯桥区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小名大鸾,代用名少山、冠生、胡必成等。原籍绍兴山阴,世居城内保佑桥百岁堂,生于江苏淮安。

  兄弟3人,排行老大,从小过继给四叔,由叔母陈氏抚养。宣统二年(1910)随叔母去东北,就读于满州铁岭小学,后转入沈阳奉天公立两等小学。民国二年(1913)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六年,留学日本。八年回国,任天津《学生联合报》主编,组织“觉悟社”,任《觉悟》杂志主编。九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次年巴黎加入共产主义小组。十一年迁居德国,任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十三年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等职。十五年冬至上海,次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5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军委书记。国共分裂后,与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十七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部部长、军委书记。二十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次年春与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二十三年10月参加并领导红军长征。二十四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拥立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西安事变,任中共中央全权代表飞赴西安和平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抗日战争期间,代表中共中央常驻重庆,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并领导长江局、南方局。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毛泽东一起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后任军调部三人小组中共代表。三十五年11月返回延安,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参与领导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任政府总理,兼任外交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共第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和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周恩来长期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之重任。对统一战线、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给予特殊关注。在国际事务活动中创造性地贯彻和执行党之外交路线。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倡导著名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出访亚、欧11国中提出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受到世界各国高度赞扬;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做出卓越贡献。“文化大革命”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保护党内外干部、维护全党团结统一、维持党和国家工作运转,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迂回曲折、多种形式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76年1月8日因癌症不治逝世。

  周恩来对故乡绍兴怀有深厚感情,早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曾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身份回故乡探亲扫墓,向家乡人民宣传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及持久战思想,广泛接触绍兴各阶层人士,拜访堂族长辈,在百岁堂亲笔在家祭簿上填写“恩来,字翔宇,五十房,樵水公曾孙,云门公长孙,懋臣长子,出继簪臣为子,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时。妻邓颖超”及几位兄弟、堂兄弟名录,专门邀请大明电灯公司工人座谈,还为故乡亲友、爱国人士、青年工人、妇女等题词23幅。先后踏访大禹陵、东湖、快阁、兰亭、王阳明墓等名胜古迹,对故乡先贤大禹、越王句践、爱国诗人陆游、近代辛亥烈士秋瑾等高度评价。勉励故乡人民发扬大禹治水和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气概,学习鲁迅和秋瑾革命精神,反抗日本侵略者。现在,绍兴城内劳动路19号,存有周恩来祖居“百岁堂”,经修葺已辟为“周恩来史迹陈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