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柯桥区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8-09-11 10:16
访问次数: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幼名云,5岁时改名守仁。出生在余姚,10岁时随父迁绍兴城内光相桥定居。正德十六年(1521)至嘉靖六年(1527)隐居期间,因筑室会稽宛委山阳明洞修身养性,并在城内设帐讲学,学者多称阳明先生。王守仁从小接受严格儒学教育,15岁游览居庸关、山海关等山川形胜,17岁至江西上饶谒见理学家娄谅,听讲朱熹格物之学。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顧益好言兵,且善射,对兵家武事莫不精究。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兵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御史戴铣等上疏论时事下狱,时太监刘瑾专权,陷害忠良。王守仁以兵部主事疏救戴铣等,受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期间,潜心理学,形成“致良知”之说,成《瘗旅文》。正德四年,在贵阳书院讲“知行合一”,影响逐渐扩大。正德五年刘瑾伏诛,出任江西庐陵知县。十一年擢升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南康、赣州,福建汀州、漳州等处。十二年,在江西行“十家牌法”,统兵剿灭大帽、大庾、横水、左溪诸军;十三年,破浰头寨、九连山等军。十四年,宁王宸濠叛于江西南昌,杀江西巡抚孙燧、按察司副使许逵,陷南昌、九江,围安庆。王守仁统率南赣兵30万讨宁王,克南昌。宸濠还救,兵败被俘。因宦官张忠等谗言,平叛非但无功,反而获咎。世宗继位,授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已,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然不予铁券,岁禄亦不给。现绍兴市区上大路假山弄有王守仁伯府遗址。
正德十六年,因父老且病上疏归省。明年丁父忧,辟稽山书院,招收绍属八邑及湖广、直隶、南赣等地300余人入学听讲,绍兴知府南大吉也拜在门下。嘉靖四年(1525),服满,御史交章论荐,皆不报。五年,门人日增,又在城西光相桥之东立阳明书院,提倡“心学”,称“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以为“良知”即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因而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其学说比程朱理学空谈“天理性命”更简单易行,故其学一度风靡于南北二都,学者翕然信从。还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主张教育儿童要顺应其性情,反对强迫、惩罚,“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嘉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嘉靖六年,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反,诏守仁以原官,赐铁券岁禄,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及江西、湖广军务,抚剿广西田州等地少数民族起义;七年,招降田州卢苏、王受等,即以降人攻破断藤峡八寨之瑶、壮等族起义军。是年冬,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57岁,归葬于山阴西南花街洪溪(今兰亭镇花街村)。守仁既卒,桂萼奏其擅离职守,帝大怒,下廷臣议,诏停世袭,恤典俱不行。隆庆(1567~1572)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谥文成。王守仁墓于1991年由日本“王学”研究者出资日元300万重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王守仁学宗陆九渊。现存《王文成公全书》38卷。其中《传习录》、《大学问》为其主要哲学著作,世称陆王心学,或称“阳明学”。约在明代中期以后,传入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颇有国际影响。《明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