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柯桥 >> 特色柯桥 >> 名士之乡
王羲之

信息来源:柯桥区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8-09-11 10:09

访问次数: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原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定居会稽山阴。出身贵族,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伯王导,晋元帝时丞相。其幼时言语迟钝,及长始显才华。性坦率,不拘礼节,有“坦腹东床”佳话。初仕为秘书郎,累官至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当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朝廷赋役繁重,吴会更甚,每上疏争之,多被听纳。羲之淡泊名利,雅好养性,初渡浙江,便有终仕之志。朝廷爱其才,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后称病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善作文、工书法。原师事钟繇,但博采众家之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妍美流畅之风格。

  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谢安、支遁等41位名士修禊山阴之兰亭,乘兴作《兰亭集序》以抒发志趣,畅其翰墨,成传世名篇。唐太宗称其书“尽善尽美”,遂遗命以《兰亭集序》帖殉葬,真本从此失传。今传帖本均为诸书法名家摹写。兼善隶、草、正、行,被后世尊为“书圣”。《晋书》称其隶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为“古今之冠”。行书有《奉桔》、《丧乱》、《孔侍中》等帖;草书有《初目帖》、《十七帖》等,但真迹无存,仅临摹本存世。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羲之七子:献之、凝之、徽之均善书,尤以第七子献子成就最著。相传现存兰亭“鹅池”碑,“鹅”字为羲之所书,“池”字为献之所续,世称“父子碑”。著有《王羲之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传世。因其书法而得名之遗迹,尚存兰亭、笔飞弄、笔架桥、题扇桥、躲婆弄等。羲之舍宅为寺之戒珠寺,现辟为纪念馆。《晋书》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