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柯桥区档案馆,市民张先生刚刚通过电脑提交了一份查档申请,就在他点击“确认”的瞬间,屏幕上便清晰地显示出了他需要的档案信息。“太快了!简直像网购下单一样方便!”张先生惊喜地说。这份令人惊叹的效率,源自于该馆新投入运转的一套“智能档案大脑”,凭借这套系统的创新实践,区档案馆日前还被列为全省档案馆数字化深度转型的先行先试单位,成为全省学习的样板。
曾几何时,找档案、审档案、管档案,样样都离不开大量人工,效率低、成本高、易出错,成了档案工作的几大痛点。“我们一直在寻找破局之道。”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现在,靠的是我们自己打造的‘AI引擎矩阵’。”这套系统扎根于国产化的强大算力基础,并融入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集成了15个专门解决档案工作难题的“智能引擎”,覆盖了从档案接收到利用的全过程。
效率的飞跃,就发生在这些“智能引擎”的运转中。过去需要人工耗费大量时间审核档案能否公开,如今AI一天就能处理3.6万件档案,效率是传统人工的360倍。为海量档案分类、贴标签曾是苦差事,“分类标引引擎”接手后,日处理能力达到6000件,效率提升30倍。这些智能帮手的大规模应用,直接让档案馆在核心业务上节省了七成的人工成本。
效率提升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在查档大厅,像张先生这样的市民,普遍感受到查档响应速度更快了,能查到的内容也更全面了,体验感大大提升。比如依托“浙里办”平台的自助出证功能,办证又快又方便,群众满意度达到100%。尘封的历史档案也焕发了新生机,借助“开放鉴定引擎”结合人工复核,短短3个月就完成了过去难以想象的52万件历史档案的审核开放工作。针对柯桥本地特色产业,如黄酒、轻纺城等专题档案库,调用量一年内猛增80%,精准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这套“智能档案大脑”带来的,不仅是工作方式的改变,更是实实在在的效益。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各种智能引擎的使用,每年能直接节省一半的资金成本,节省七成的时间成本。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它为司法取证、企业维权、历史研究等提供了高效支撑,让沉睡的档案资源活起来、用起来,飞向智慧档案的新高度,为柯桥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档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