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82163/2025-8082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区农业农村局 | 发文日期: | 2025-07-30 |
组配分类: | 通知公告 | 文件编码: |
002582163/2025-80829
农业、畜牧业、渔业
区农业农村局
2025-07-30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5-07-30 15:21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访问次数:
一、当前病虫发生情况
1、二化螟:早稻上第1代治后亩残虫量261条,与去年相仿、略少于常年,但小麦收割后部分相邻早稻虫量上升。由于各地水稻播种、栽培模式以及1代的防治时间的差异,导致当前发育进度差异较大。据田间剥查,化蛹高峰在7月2-3日,羽化高峰在7月11日左右;但灯下和性诱观察,未见特别显著的主峰,灯下主要在7月5-7日和13-15日各有1个小峰,性诱在7月13-15日出现小峰。预计第2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大体为7月19-21日,单晚中杂交品种和早插早播田块是2代二化螟集中危害和防治的重点;早稻今年成熟较早,除三熟制中的早稻需留意外其他基本不受影响。此外,早稻陆续开始收割,单双季混栽区需注意成虫迁移带来的影响。
2、稻纵卷叶螟:今年稻纵卷叶螟前期迁入量很少,发生情况与2021-2023年相似甚至更轻。据灯下和性诱观察,近期仅有零星迁入。据田间赶蛾等调查,近日在早稻和单季稻上蛾量仍基本为0,田间卷苞偶见,未达到防治标准。
3、稻飞虱:灯下观察,7月17日有一个白背飞虱迁入小峰,单灯平均9.2头(幅度1-17头)。田间虫量:7月15-16日调查,单季稻百丛平均16.3头(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为主,低龄若虫占比较高),田间虫量总体较低。
4、纹枯病:单季稻目前未见,情况与往年相仿。近期晴热高温天气不利于纹枯病发生,但接下来几天时有阵雨天气出现,将有利于纹枯病发展。
5、稻瘟病、白叶枯病:单季稻目前均暂未发现,山区、半山区和老病区应加强观察,单季稻上一旦发现叶瘟或白叶枯病及时防治;发生白叶枯病的早稻田下季播种的连晚应在浸种时加入噻唑锌等预防。
二、防治意见
防治策略:根据当前病虫情况,防治上应以二化螟为重点,因田提前预防纹枯病、挑治稻飞虱。由于单季稻播栽时间差异悬殊、苗情长势不一,早插早播单季稻和1代二化螟重发区域是防治重点,应采取早插早播早防治,因地制宜抓好防控工作。
1.防治时间与对象。防治时间大体为7月19-21日,早插、早播单季稻应立即防治。凡二化螟株变色叶鞘率达0.5%均为防治对象田,及时用药防治。第一次防治后7-10天视情况进行第二次防治。
2.防治药剂。①防治二化螟:由于二化螟抗药性上升,建议采用两种药剂混配防治,亩用20%甲维·甲虫肼50毫升,或10%阿维·甲虫肼100毫升,以上选用一种,再加80-100毫升5%阿维菌素或5%甲维盐进行混配防治。②防治稻飞虱:每亩可用80%烯啶·吡蚜酮8-10克或10%吡虫啉30克。③预防纹枯病:每亩可用24%噻呋酰胺20毫升,或40%咪铜·氟环唑50毫升,或30%苯甲·丙环唑30毫升。④防治叶瘟:每亩可用75%三环唑30克(40%三环唑50克),或23%醚菌·氟环唑40-50毫升,或75%肟菌·戊唑醇30克,或40%稻瘟灵100克。⑤防治白叶枯病每亩可用20%噻唑锌100-125毫升或20%噻菌铜100毫升,对已发病田块应适当增加用药量并隔5天左右连续防治。
3.注意事项。一是施药时田间应有3-5公分水层,药后保水2天左右;二是每亩应喷足药液量30公斤以上;三是二化螟区域间差异较大,第1次施药后7天左右要加强检查,对治后残留虫量多或后峰虫量发生较多田块,应及时进行第2次防治;四是高温季节要做到安全施药,避开中午前后高温时段喷药,防止发生中毒;五是做好施药后的农药废弃包装物及时回收,净化农田生态环境;六是开展防治后应及时做好防治时间、防治面积、用药信息等台账记录,便于统防统治备案,服务组织将电子台账及时上传浙农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