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学校校园文化的一些思考

发布时间:2019-07-22 09:47

信息来源:柯桥区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关于培育学校校园文化的一些思考

  一、“培育学校校园文化”的思考

  (一)“培育校园文化”的提出

  1、国家、社会对培育学校校园文化的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要求全党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许多深刻阐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笔者认为一个缺少校园文化的学校,同样不可能发展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以“打造魅力校园,享受幸福生活”为核心,发挥“Y=KX”中“X”的作用,Y是教师的教学成绩,K是教师的教学能力,X是教师的精神状态。工作中积极贯彻“三本”意识,即生本、校本、成本,积极营造“平安是福气,质量是底气,发展是锐气”的工作意识,培育学校文化。

  2、考察省内初中名校及浙派名校长所在学校,探索学校文化之路

  2017年9月——至今,参加为期2年的浙江省浙派名校长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专家点评、同伴互助、管理诊断,进一步提升校长办学理念和水平,激发校长办学的主动性、有为性和创造性,探寻学校内涵提质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培训期间围绕学校的文化建设,丰富学校发展内涵,提升学校管理理念和办学水平,促进校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等方面开展,特别是省内外名校在抓教育质量的同时,非常注重文化理念的提炼与实践,对我们参加这次培训的校长有极强的冲击力。

  眼界决定境界,我们相信这次培训班,对于提升校长理念和管理水平,带领学校班子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思想,引导教师敢想、敢超、敢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周的培训班学习,本人受益匪浅,特别是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深深感受到优秀的校园文化会上升为师生共同追求的精神信念,会深入到师生鲜活的生命价值之中,会让师生感知人文精神的灿烂光辉和科学管理的理性之光。因此也对学校一直在努力追求的“培育学校精神文化,创魅力学校教育品牌”如何进行,如何提升,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和新的体会。

  高品位的学校文化不可能是“拷贝”和“克隆”出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校长引领师生对学校生活的用心感悟和发现,对教育问题永不停止的思考和追问,对学校现状和教育规律不懈的研究和探索而创造的。优秀的学校文化会上升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精神信念,会深入到师生,彰显鲜活的生命价值,感受人文精神的灿烂光辉和科学管理的理性之光。     

  (二)“培育校园文化”的办学理念

  海门教师发展中心吴勇老师的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像种庄稼一样建设,要像取掉鞋子里的沙石一样建设,要像品味一杯香茶浓酒一样建设。这三个比喻,不但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校园建设要靠校长用心、用力去经营,也道出校园文化的创建是一份辛勤一分收获,只要有师生的共同努力,都可以收获“香茶浓酒”一样的亮丽校园文化。

  从个人学校管理实践来看,吴勇老师说的确实很有道理。本人曾到过五所学校,担任过23年的初中校长,既做过柯岩、柯桥、实验中学、华舍中学的城区初中校长,也当过齐贤、安昌的乡镇初中校长,在担任每一所学校校长期间,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建成功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我以“教育理念求创新,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立足长远谋发展,突出特色创一流”作为学校管理努力的方向。对自己的要求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一直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用自己满腔的热血、崇高的人格、自强争先的精神、开拓创新的气魄,带领学校师生,披荆斩棘,冲击教育最前沿,追求卓越,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在城区学校担任校长期间,实施过国家级的柯桥教育实验——基础教育与人的社会化实验;在齐贤镇中学则是实施“三名战略”,即“培养名师、培育名生、创建名校”,创新推进了“优质轻负”,实现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的发展。在学校则是在“四不倒”精神基础上,提出了“十不让”思想,在华舍中学谋划了“华舍数字”,搭建了一条信息化的“教育高速路”。学校目标也从安全、质量提升到争创特色,学校管理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这五所学校层次不同、水平不同,但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都创出了自己所特有的亮丽的校园文化。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水中月、镜中花,是可以丰富培育完善,凸现出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

  二、“培育校园文化”的实践

  (一)一个核心:“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化”多元合一开创现代化

  1、精神文化激发生命活力,奠定学校发展基础

  苏霍姆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对学校精神思想的领导,业务的指导,最后才是行政管理领导。因此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精神文化,这是学校的灵魂,它能激发人的生命活力,为学校发展扬帆远航。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领导作风、教风学风、品牌团队精神。

  学校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坚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领导作风,倡导“有计划做事不会忙,有程序做事不会乱,有干劲做事不会累”的工作精神,发扬“四不倒”精神,实践“十不让”思想,努力铸造师生认同的学校价值观,建设师生共同精神家园。

  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共同推进“培养名师、培育名生、创建名校”这一“三名”战略。打造我校优质轻负、魅力德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华舍体艺和数字校园“五张金名片”。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精细管理,努力造就一支师德优、素质高、“大气、正气、文气”的教师队伍,努力培养素质全面,特长鲜明的魅力学生,努力争创人民满意的现代学校,全力打造省一流的魅力名校。总结提炼出了“智慧校园多元发展 魅力人生“的办学理念,以此来设计学校的课程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了树立起师生员工对学校整体发展的认同感,我们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团课引导学生理解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学唱校歌,了解校徽所蕴含的意义。学校的重大决策让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如:学校的发展规划是征得师生意见的基础上修订的,校歌歌词是面向全校师生征稿并选用的,学校改革的每一次决策都力求让每一位师生参与,这种方式使得学校的决策更为科学的同时,也增加了师生的认同感,使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到万众一心。

  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敬业勤业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培养名师”,打造一支师德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着力点之一。通过成立学习领导小组,以组为单位制定学习计划,健全学习制度,做到一周一次政治学习,一周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实行一月一交流,半年一总结,建立师德考评机制。围绕“爱生”和“敬业”为核心的师德规范,切实加强使得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定期组织开展教师行为规范教育、行风建设、师德师风大检查等活动,把师德师风建设引入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关注教师的业务发展,中年教师当家,青年教师发家,老年教师看家,重点是3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中层干部、班主任队伍,提高他们的担当力、执行力和服务力,培养一支数量充裕、结构合理的青年名师和名师队伍。成立教科研骨干教师研修班,积极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科研活动与业务发展,以创新创优为载体,提升我校浙江省教育科研孵化基地、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学校等品牌效应。加强微课程建设,实行课堂转型,全力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现中国农村式翻转课堂。积极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科研活动与业务评优活动,现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质课等名师38人,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13个,区级课题36个。关注新教师成长,开展青年教师夜校以及“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加快新教师立足讲台,专业成长。关注教师的生活,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根据不同需要,开展各种活动凝聚人心,使每位教职员工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

  强化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学生养成教育。以“省健康促进学校”银牌单位创建为抓手,扎实开展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C证的持证比例达到73.3%,针对学校的弱势群体方面,开展了“关爱女生行动”和“关爱留守学生工程”,达到了关爱一个女孩,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居,辐射整个乡镇的效果,实现了留守学生心理有依赖,学习有进步,成长有关注,生命有阳光。“关注问题学生”是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个立足点。学校通过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实现德育队伍全员化,内容课程化,目标层次化,制度规范化,评价合理化。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班级布置,营造和谐、整洁的校园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园广播、报刊、报纸等载体进行先进思想、文化、法律知识及安全防范知识的宣传;开好“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校园法制动漫画”、“微电影创作比赛”等活动,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让学校成为学生自由向上,温馨和谐的乐土和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进一步深化、优化“魅力班级”建设活动,主动进行家校联系,进行了百名教师进家庭,千名家长评学校,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目标、有载体、有方法、有动力,使之成为学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物质文化营造人性的环境,构建美丽校园

  (1)完善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水平。硬件设施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是办学水平的最直接体现。我校为了改善教学设施设备,通过多渠道筹集经费,学校拥有一流的教育教学、运动活动、电教实验、生活劳动等设施。建立了校园数字(数据库)管理系统、校园网、微机房、艺术教育专用教室、陈列室、农学苑、电子阅览室、2013年下半年起添置了六角形机房、电子屏幕、新增教师汽车停车位70个、报告厅改造总投资103万,借十五届省运会东风,通过上级支持,投资65万添置射击馆电子靶位10个,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特色项目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养成卫生习惯,净化校园环境。“卫生是脸、质量是命”,治理校园首先要从卫生着手。学校通过制定完善《卫生量化考核办法》,大力加强学校的卫生保洁工作,全面治理校园内存在的卫生死角。通过开展以“拾起一片垃圾,整洁一片校园,净化一颗心灵,收获一份品德”为主题的“弯腰行动”,校团委成立华中微动力志愿者,争做校园环保小卫士,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了卫生保洁的良好习惯和环保意识,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2)抓好校园绿化,营造育人氛围。校园绿化注重树种的选择和搭配,努力使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注重树木所富有的精神内涵的揭示和宣扬,花坛内、草坪中设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徽校训,以及各种爱护花木的温馨提示,使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心灵也得到净化与启迪。学校还组织各班级分片养护绿化带,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美化校园环境,让墙壁说话,围墙发言。通过合理规划,我校的各种标牌设置都注重美观、精致。走廊、过道和室内均饰以与环境相协调,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目标,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内容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书画作品等,校内电子大屏幕、宣传栏的内容定期更换,确保了校内的每一处细节都充分体现育人的功能。

  3、制度化形成共同价值取向,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坚持依法治校。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启示我们,我们学校要严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要依法治校,当下,特别要贯彻好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格局。积极创建规范办学示范学校,把常规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作为提高办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保障。坚持校长领导下的部门工作问责制,建立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坚持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使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明显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充分保障,学校制定的制度都要数出有据,有据可查。

  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增强全校师生的参与度,凡属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举措都通过教师大会或教代会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如教师支教流动制度,教师评聘制度,要未雨绸缪,根据学校实际,照顾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时沟通,及早制定。实际加强校务公开,学校主要工作及相关信息均通过校务公开栏和校园网及时公示。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加强上下沟通,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高度重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建议作用,支持他们建言献策,通过校园和谐榜,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

  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将管理权力下放各处室。按照统一指挥,合理分工,权力下放,签订责任,协调配合,网状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改革班级管理体制,通过提高班主任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为主要措施,定期征集和评选班级管理的有效办法和学生成长的典型案例,开展优秀班主任工作手记展评活动,建立班主任工作论坛,以活动促发展,全面提高班主任素质。把握学校安全工作的规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加强学校安全预警和隐患排查和安全演练,加强师生人身安全、财物安全、食堂安全、上下学交通安全的教育,配强保安力量,成立护校队,加强巡视,规范学生行为,确保学校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建立完善食堂管理体制,实行五常法管理,统一考核奖惩,形成“节能型、规范性、服务性”后勤保障体系。

  (二)全方位的活动载体:三个层面、多元渗透

  学校的每项文化建设都需要载体,没有载体,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活力。海门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建设“完美教室”的活动来实施,而教学上则通过“以学定教”来实施和推广,形成了一套著名的教学模式。

  学校在校园文建设中也紧抓载体,并从三个层面进行:

  学校层面:一是进行氛围创设,学校举办“CCTV魅力名镇教育论坛”,录制《古镇庠歌》校歌,创刊《涂山风白洋潮》校刊,发行《安中德育》校报,开展《和谐榜》等;二是举行各类活动,我校开展了针对教师的课件制作比赛、教育基本功比武、文体比赛、特长展示等;针对学生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来进行德育渗透,大力开展体育艺术活动,举行校运动会,开展校园体育、艺术文化系列活动,丰富大课间活动,排练好学生集体操;举办儿童节、青年节、科技艺术节;开展“平安、健康、文明月”、“读书月”活动;进行“珍爱生命,安全从我做起”演讲比赛、广播操比赛、校园“十佳”歌手比赛、黑板报评比、迎新文艺会演、“尊师感恩”主题征文活动;观看励志影片,升旗仪式的仪仗队穿上军装,全校师生手贴心唱国歌;组织学生赴仁昌、亚太、古镇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此来活跃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

  教职员工层面:在德育教育上,学校通过一批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带动,利用每周一的周前会议举行“CCTV魅力名镇教育论坛”,给每一个教师畅所欲言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成功的喜悦,如邵旦旦老师的“严爱优秀生,博爱中间生,宽爱后进生”很有启发性,赢得了班主任的共鸣。学校其他还通过班主任例会,班主任交流等形式,逐步建立起一支安教、乐教、善教,适应我校管理需要的德育教育队伍。学校在教学理念上,我们积极推进优质轻负,通过“七天抓五天,五天抓白天,白天抓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构建有效课堂,进一步抓好集体备课,提前一周轮流主备,课堂展示,课后反思,积极创导三次备课,即个人主备,集体讨论,个人修改。

  后勤教职员工同样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功能。在学校,后勤文化要以学校“文化管理”的理念为指导,紧紧跟随学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后勤文化是受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以校园后勤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校园亚文化。以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后勤文化建设,是建设有文化后勤的成败关键。目前学校内集学校本部、蓝天初中为一体的一所学校,有师生、员工近2000人,因后勤保障和服务面广,这对后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要想做好服务保障,就要在一系列工作中不断地吸取经验,整合资源,坚决贯彻后勤团队“认清角色、做好本职”的管理理念,确保提供优质、高效、人性化服务。同时,还要确立“科学管理、敬业奉献、优质服务、保障有力”的总体宗旨,针对后勤不同的专业和部门,提出符合自己工作实际情况的保障服务理念。只有这样,后勤文化建设才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才能保障后勤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学校一方面关爱育人后勤工作要实现“文化管理”,就必须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后勤大家庭;要打造特色的华舍后勤人,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从最细微处关爱每一位员工。学校坚持每周五天的工作日,做到六、日均不上班,有特殊情况终是与员工商量,得到员工的理解进行加班;对家庭有困难的在平时能经常问暖问寒,对生病或意外受伤的员工能及时慰问,等等,营造一种关心、关怀和关爱的氛围,使所有后勤人都有一个“家”的感觉,促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学校和后勤这个大家庭,进而达到稳定和有序管理的目的。

  另一方面学校后勤工作同样也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下运行。后勤在日常工作中是一些琐碎、繁杂、细小事务的重复。正因为后勤的繁、杂、难,涉及面广,所以我们更加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用制度去约束人。此外,我们在抓好提高现有员工素质基础上,要重视聘用有文化、有素质的年轻人员,有选择地充实到食堂。在聘用同时承担医疗、养老等一系列保险,对于达不到工作要求和标准的员工,完善待岗学习或辞退机制,形成一种“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良好氛围。

  我们要着眼于关心员工的成长发展,建立人员的培养机制,提供各种层次、各种渠道的学习培训。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阔眼界,学习、交流经验。比如组织员工到名校进行参观学习;在市内和一些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座谈;对员工进行点心食品等的培训;每周周五下午召开例会,进行工作总结与布置,适时进行阶段性的工作调整。针对后勤各岗位不同特点,可以开展消防技能培训、食品卫生安全培训、急救知识培训等。同时,可以开展“食品安全和服务技能考核”竞赛活动,激励员工淬炼自身业务素质,提高业务能力。

  学生层面:学校是校园文化承受的主体,任何校园文化建设都要从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出发点,作为我校来讲,主要实施了三个贴近:一是学生写周记,班主任及时批改,捕捉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除进行常规活动外,还开展小农场建设,组织学生进行农务劳作,并进行义卖活动;三是开展班级文化、班歌、班旗、班主任格言等建设活动,进一步培育学生集体荣誉感。

  (三)一个立足点和一个工作亮点

  培育“魅力学生”,实施“关心教育”,这是我校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立足点和一个工作亮点。一是学校通过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实现德育队伍全员化,内容课程化,目标层次化,制度规范化,评价合理化,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二是积极开展“关心教育”, 让学生“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将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问题学生、后进生教育和转化等纳入学校文化建设,寓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之中。三是学校还将礼仪规范贯穿于学生一日常规及学生管理的每一环节中,通过校广播台、学校宣传栏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倡导文明之风,礼仪之范,使整个校园浸润在文明有礼、热情友好、宽容谦让、诚实守信的和谐氛围里。四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打扫街道、为空巢老人送温暖、老少共建、小手牵大手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举止文明、尊重师长、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品质。

  三、“培育学校校园文化”的实践成效

  (一)促进了学校的内涵提升与特色发展

  铸造师生认同的学校价值观,建设师生共同精神家园。学校积极实施有教无类,质量立校;因材施教,特色强校推进培养名师、培育名生、创建名校这一三名战略。打造我校优质轻负、魅力德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华舍体艺和数字校园五张金名片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精细管理,努力造就一支师德优、素质高、大气、正气、文气的教师队伍,努力培养素质全面,特长鲜明的魅力学生,努力争创人民满意的现代学校,全力打造省一流的魅力名校。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根据《绍兴市柯桥区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计划,建立长效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落实管理责任。有计划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地方特色、学校特色、育人目标,精心打造乡土文化与学校文化,促使校园文化更加浓厚、凝重,学校特色更加凝练、凸显。

  1、打造美丽校园,促进精细管理

  ⑴积极发动全体教工和学生开展“净化”工程,根据教师办公室及班级包干区分区分块,不留死角,责任落实,定期开展净化校园工作,促使校园环境更加整洁优雅。

  ⑵明确各个场所照明相关标准,并建立报修维修制度,合理使用LED显示屏等设施,充分发挥其效益。

  ⑶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五常法管理”、“7S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做到学校管理网络与校园环境井然有序,促使校园管理精细高效。

  ⑷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绿化养护与提档升级,做到校园绿地的绿化率达到100%,花草树木品种达到50种以上,建立全校的树木清单,建立学校绿化档案与养护制度,促使校园绿化更加赏心悦目。

  ⑸校园美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学校将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聪明才智,根据学校特色,统一规划、精心设计,既注重学校文化统一协调,又彰显个性特色,更体现育人功能,形成一校一风景、一处一特色,一室一亮点的校园风貌,促使校园布置更加协调雅致。

  ⑹浙江省文明单位、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和绍光市现代化学校成功创建,为我校注入新动力。它激励我们更加扎实工作,认真开展水平衡测试,加强日常节水管理,继续完善节水技术改造,向国家级节水型单位创建活动迈进。

  2、切实抓好食堂精细化管理。

  作为A级食堂注重抓好学校食堂精细化管理,完善食堂各种管理制度,开展“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节约好习惯。在学生教师群体中倡导“光盘行动”,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倡导学生拒绝浪费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滴水。值周老师每天对学生中餐的餐厨垃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称重评比,每周内网公布评比结果,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切实减少了学校食堂中饭菜浪费的现象,有效解决学校食品浪费问题。

  ⒊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校园是师生生活和活动的载体,是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学校在规划校园环境时,应注重各个功能区的合理划分,将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各类绿化植物合理搭配,并定期组织后勤员工进行修剪与清理。保证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华舍中学校园独有的一道美丽风景,突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校园文化,用实际工作成效促进美丽校园的创建活动。

  如今,学校正面临投资3亿余元的改扩建工程,三年后一座规模60个班级的现代化学校将崛起于柯西的大地上。在区政府、区教体局和街道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教育体育工作紧紧围绕“争创优质轻负的示范校,争创现代教育的引领校,争创时尚体育的标杆校”的工作目标,围绕优质轻负、魅力德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华舍体艺和数字校园“五张金名片”特色品牌,按照“有教无类、质量立校;因材施教、特色强校” 的指导方针,积极遵循“德当修身思则睿智”校训,一方面深化改革,精细管理,狠抓落实,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品格,高标准的魅力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才艺双馨,乐观向上,全面发展的幸福学生,另一方面努力加强“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建设,最终实现华中教育体育的“现代化”,为打造“学在华中”教育品牌,争创省级一流现代魅力名校注入新动力。

  (二)促进了师生员工的共同自主发展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改革,也不是模仿,而是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积淀,需要时间,需要空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一任校长的坚持不懈。

  学校提出“四不倒”精神和“十不让”思想,办人民满意现代学校,创魅力学校教育品牌。这一学校精神思想的内容创新,不是凭一时想象而成的,而是在现任校长充分了解学校历史与现状后,提出要继续传承学校的“四不倒”精神,又针对当前“规范办学,优质轻负”,打造“魅力教育,魅力学校,魅力教师,魅力学生”的新要求而提出了“十不让”思想,并以此为契机,做好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精神的提炼。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发展中的突破,具有传统性和创新性。     

  1、激发了师生员工自主发展意识

  为了树立起师生员工对学校这一新精神思想的认同感,采取了多种措施,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团课引导学生理解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学唱校歌,了解校徽所蕴含的意义。同时,学校的重大决策让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如:学校的发展规划是征得师生意见的基础上修订的,校歌歌词是面向全校师生征稿并选用的,学校改革的每一次决策都力求让每一位师生参与,这种方式使得学校的决策更为科学的同时,也增加了师生的认同感,使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到万众一心。

  2、实现教职员工的生命价值

  校园文化是弥漫在校园中的一种特殊气息,渗透在每一个教师员工的血液之中;校园文化的创建也是一项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充实生命内涵、拓展生命敬礼、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工程。学校文化的不断创新是校长长期而持久的职责,是永无止境的课题,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学校文化的培育和创新必然推动学校的管理由科学走向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高境界的管理,是高品位的管理,必将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学校文化是推动学校的动力,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也是校长的根本职责。  

  对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我们相信,通过一任又一任校长引领师生对学校生活的感悟和发现,对教育问题永不知足的思考和追问,对学校现状和教育规律不懈的研究和探索,必将推动学校内涵的建设,向更高规格的全面优质教育进军。(劳建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