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范防治工作的思考与2020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19-12-11 09:29

信息来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柯桥分局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认真贯彻袁家军省长提出的坚决纠正和克服“‘天灾不可抗,伤亡免不了’的消极思想、‘不是地质灾害点就不需要人员转移’的麻痹思想、‘干部只要到岗就是尽责’的免责思想、‘台风一走、风险也走’的松懈思想”等“四种错误认识”的要求,力争“打一仗就进一步”。


 一、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情况

由省自然资源厅牵头,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应急管理厅、省气象局等4个部门参与的调研组,赴受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严重的杭州、温州、丽水等市,对致灾情况和典型案例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一)“利奇马”期间全省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全省共发生达到统计标准的地质灾害789起,其中灾情308起、险情481起,造成3人死亡。全省成功避险22起,避免了171人可能的因灾伤亡。

(二)全省地质灾害防御和抢险救灾工作情况

 全力以赴抓好地质灾害巡查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等工作。

(三)典型事例分析 

衢江区举村乡杨坑村山洪泥石流灾害成功避险:充分彰显基层防灾工作体系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防御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临安区岛石镇桥川村山洪泥石流灾害成功避险事例:充分彰显 “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的临灾工作模式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防御中的极端重要性。

乐清市仙溪镇石碧岩村泥石流避让搬迁成功事例: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的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的显著成效。

永嘉县岩坦镇山早村重大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要从点的管理向面上风险管控转变,切实提高流域性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永嘉县山早村“8·10”重大自然灾害

雨情因素:10日凌晨1小时最大雨量62.5毫米, 3小时最大雨量159.2毫米,均超过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

水情因素:流域平面形态呈树枝状,村庄以上汇水面积达33.2平方公里。河道蜿蜒曲折、宽窄不一,不利于行洪。发生灾情时洪峰流量达560立方米/秒。

地质因素:雨水侵入水土趋于饱和,坡脚受洪水强烈冲刷逐渐失稳,引发山体滑坡滑入河道内,使湍急的洪水流速变慢甚至停滞,对上游山洪产生顶托效应,进一步加剧水位抬升。

 反映出对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的认识,特别是对小流域连发性灾害的机理研究还不够到位,没有从风险动态变化、灾害关联性分析、全域精准应对防范的角度去研判管控。

  二、地质灾害防范防治存在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

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难度大、能力弱:受工作精度、技术方法和手段等多种因素影响,以及对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成灾规律认识不足等原因,还有很多隐患点特别是高位远程滑坡、坡面泥石流等不能被及时识别,导致地质灾害防不胜防。

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水平亟需提升:对局地短历时、突发性极端强降雨难以及时准确预报。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降雨类型的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研究,特别是不同单元的灾害发生阈值总结研究还不够。监测预警成果与基层应急指挥体系还存在脱节情况。

 基层协同防灾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基层地质灾害防治部门的职责边界仍不清晰,协同机制尚未健全。各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均未修编,原有预案对灾前的应急准备和工作要求不够明确。相关部门之间的灾险情信息、工作信息等仍未实现畅通。

 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人口密度大,工程建设活动强,耕地占有率高,导致切坡建房修路、侵占河道违规建设等现象时有发生,加上乱挖、乱堆等不恰当的工程活动和不合理的农业开发,进一步加剧了地质灾害发生。

 基层地质灾害防灾能力不足:当前县级地区普遍缺乏专业地质技术人员。山区村镇应急发电装置、卫星电话等装备严重不足,导致灾害发生后信息无法及时报送,有效救援力量无法及时进入。山区群众防灾意识不强,镇村组织撤离时不想撤、不愿撤、不配合的情况仍普遍存在。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要求

生命高于一切: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这个底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必须长期坚持

把握工作目标: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

理清工作思路:静态的隐患点管理与动态的风险管控相结合

明确工作要求: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对灾情风险,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对备汛救灾,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

对转移避险,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对策建议

启动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有效解决五大问题,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一)开展高精度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解决高风险隐患在哪里的问题

(二)实行精细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解决灾害什么时间发生的问题

(三)继续实施高质量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解决有效降低灾害风险的问题

(四)构建高水平地质灾害风险信息化管控机制,解决全域全过程灾害风险防范的问题

(五)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解决有效控制灾害风险增量的问题

 五、2020年工作思路

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风险识别、监测预警、风险管控、综合治理和社会防灾能力。

量化指标:

1.初步形成全省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

2.启动30个乡镇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3.优化升级省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型;

4.建成300个专业地质灾害监测点(站)并网运行;

5.实施200个隐患点综合治理工程;

6.完成100个地质灾害易发区村庄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政策体系:

1.启动修订《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组织编制《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3.制定《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指导意见》

4.制定《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人员转移标准》

5.制定《浙江省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管理办法》

6.制定《浙江省地质灾害隐患判定标准》

启动浙江省地质勘查“十四五”规划编制,全面谋划新时代浙江地质勘查工作。

 1.切实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做好丽水国家公园等保护地综合地质调查和安吉县生态地质调查试点,继续推进杭州城市多要素地质调查、金义都市区城市地质调查,温州海岸带重点地区地质调查,开展利用微动深部探测技术和深部地质填图新技术、新方法,运行维护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开展水位、水温、水质等系统监测,全面提高我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水平。

2.持续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围绕国家战略性矿种和省内产业发展急需矿种,聚焦“钦杭”、“武夷”两大成矿带和老矿山深部及外围区域,重点开展钼、萤石、叶蜡石、热矿水等勘查工作,做好信息资料集成与服务,引导服务商业性矿产勘查,力争实现找矿新发现。

3. 大力推进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制定《浙江省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发布100个地质文化村名录,逐步形成地质文化村建设品牌。全面推进711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和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健全最优保护耕地类别清单、最先修复耕地类别清单和耕地质量地质环境监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