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8-06-28 15:19

信息来源:0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校园文化融合了学校的人文精神和个性特色,是学校内在本质的集中表现,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一个优化的校园环境往往会对学校师生潜移默化地起到陶冶情操、激励斗志、健体益智、提升美感等方面的作用。

  基于此,当前许多学校的管理者不论是思想意识还是实际行动都很重视校园的教学环境和文化建设。但有些学校终因缺乏整体规划而漏洞百出,有些往往忙于应付而草率了事,有些则因急功近利而华而不实,有些可能滥竽充数,有些则参差不齐。笔者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规划时必须要运筹帷幄,统筹兼顾,树立全局意识,充分考虑到以下五大原则性问题。

  一.整体和谐原则

  校园的整体和谐是指教育管理者在规划校园文化环境时要精心设计,周密布局,从而达到校园总体格局和谐、格调高雅的目的。

  首先学校建筑群在布置时要充分兼顾其使用功能。教学、科研、实验区域是学校的主体,应当安排在学校最合适的位置。教工、学生住宅一般宜安排在学校偏僻地,以免生活区的噪杂影响教学区。凡经常有车辆进出的部门,如小卖部、食堂、基建处、后勤处等部门,宜设在学校边缘位置并有另门出入,以减少噪音,保持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宁静。教室的布局要注意相对集中,以便管理。另外部分实验室、阅览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专用教室,可分散在教学楼和实验楼内,避免因布置过于密集而造成拥挤和相互干扰,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校园建筑要注意整体性,要强调各因素的统一。一般而言每一所学校都有一座主建筑,它是学校建筑体的核心,其他建筑都应与它协调一致,从造型、风格、色调、用料等方面通盘考虑,不能象打补丁似的东拉西凑,各自为政。校舍建筑应当富有变化,内含韵味,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脸谱化”。同时校园建筑一定要尽可能地留出绿化地带,合理性地布置一些优美典雅的景点,力争做到建筑美和环境美的统一。诚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建筑者,集众材而成者也。凡材品质之精粗,形式之曲直,皆有影响于吾人之感情。及其集多数之材,而成为有机体之组织,则尤有以代表一种人生观,而容体气韵,与吾人息息相通焉。”

  此外,学校教室的布置也要注意整体和谐。教室是学校从事课堂教学主场所,最重要的是整洁美观,要做到窗明几净,桌椅整齐,色彩协调。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教室可活泼一些,布置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作品,放一些小学生易于接受的儿童物品。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室的布置要讲求大方,教室的墙上可适当贴挂一些字画,室内可摆放一些盆景绿化加以装点。但字画、盆景不易过多,色彩要协调,要与教室总体上的学习环境相适应,充分体现出班级“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

  概括地说,校园建设环境的设计要符合“使用方便、流向合理、减少拥挤、避免干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整体和谐”的理念。

  二.以人育人原则

  以人育人是指教育管理者要正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助长人的生命。因而在校园文化环境布置时要充分挖掘学校环境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以健康向上的人文资源促动全校师生的思想进步和人格发展。

  一般地说,每一所学校在它发展的历史轨迹中都会留下一些人文资源,它们是学校成长过程中的历史见证。它们往往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名人有着联系,处处散发着特殊的内涵和魅力,有些还是一所学校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对这些人文遗产加以精心保护,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往往会给师生们以精神上的慰藉,品格上的熏陶。如北大校园中的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和斯诺墓,清华校园中的革命烈士浮雕、闻一多、朱自清雕像以及闻亭、自清亭等,都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充分挖掘名人资源,有效发挥名人效应的成功典范。

  当然,对于部分缺乏人文资源的学校和新地新建学校,教育管理者在构思文化环境时就要着意于人文环境的营造,应着眼于对原有自然环境的“人化”设计。如著名教育家陶知行曾在南京创建小庄师范学校,他一度将“小庄”改为“晓庄”,寓以“日出而作”之意;因学校背靠老山,于是改“老山”为“劳山”,寓以“劳力上劳心”之意,使学校在地理位置上罩上先生生活教育的思想灵光。在校园内部环境上,晓庄师范大礼堂命名为“犁宫”,门两旁缀以“和牛马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的对联,明示学生不忘农村生活,要下农村、农民、农业结合在一起,从而阐明了晓庄师范办学的初衷所在。陶行知这种赋学校自然环境以文化寓意的做法,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一代人,而且对我们现在建设校园环境不无借鉴意义。

  无疑,一所学校如果充分挖掘了人文资源和校史文化,就一定能渲染出独特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全体校园人在俯首皆拾的校园文化积淀中,时刻受着学校人文资源的浸染熏陶,自身的修养和品位在无形间肯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自然统一原则

  天人合一是指教育管理者在构建校园文化环境时要主动从自然环境中汲取营养成分,积极构建“人化”的自然环境,努力追求自然与人文相统一,环境与育人两相益的功效。

  基于这一原则,教育者在考虑校园文化环境的设置时,应该特别重视确立阳光、空气、绿化在环境中的核心地位,巧借自然风光,把湖光山色、花草树木、奇石流水等一切具有审美魅力的自然景观,巧妙地组织到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来,形成不同风格且又各具魅力的景观,让师生的学习、工作处于静谧、温馨的氛围之中。如上海华东师大曾因地制宜,创辟“树海掇英”、“夏雨飞烟”、“荷花挹翠”、“古木清辉”、“园丁小筑”、“石径花光”、“水榭观虹”、“曲水流畅”等景观,既充满天然野趣,又不脱庄重典雅,给校园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当然我们不少中小学校在建设规划校园环境时,可能受财力等要素制约,难以达到以上要求,但只要规划构思者做一个有心人,完全可以营造一个“精致型”的校园环境。如有些学校因校制宜地搞一些园林小品,合理性地布置一些假山、花架、长廊、凉亭、石桌、石椅等,茂林修竹,曲径通幽,为师生营造一个学习和休憩之地。这正是较好地应用天人合一原则,从而提升学校文化环境内涵的成功之处。

  四.寓教于乐原则

  寓教于乐是教育管理者在构建校园文化环境时要注重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校园群体意识和主体意识的优势,以活动影响全体师生工作、学习、心理、生活、作风等方面的精神风貌,从而起到丰富充实校园文化的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现代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竞争带给人们的心理压力也愈来愈沉重。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和宽容,是当前不少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心声。如何释放教师、学生强大的精神压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打造和谐、乐观、民主、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这已成为教育管理者策划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如何使这一目标能够有的放矢地实现,则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使广大师生的心理压力能够得到及时的释放。如在教师节校内搞一次聚餐,中秋节校内搞一次晚会,组织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运动会,开展一次师生同台献艺的艺术节,甚至组织一场社会和家庭都参与的亲情交流会等,都是广大师生体验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必将大大丰富和充实校园文化建设在精神层面方面的内容。

  五.凸现个性原则

  凸现个性是指教育管理者在构建校园文化环境时要通过突出某一环节的特征,刻意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校园主体文化环境,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师生习惯,展现学校特性的一种策略。

  笔者所在绍兴鲁迅高级中学是以先生命名的省级重点中学,作为鲁迅家乡的学校,与全国其他“鲁字”号学校相比,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做足做好“鲁迅”及“鲁迅文化”这篇文章,凸现“鲁迅”特色与个性,使学校拥有了一定知名度。因而学校精心规划了“鲁迅系列”文化景观。进入绍兴鲁迅高级中学,不管走到哪里,你都能感受到鲁迅文化浸润着这一方校园。

  主教学楼前的广场中央,在铁树、黄杨、杜鹃和鲜花丛中,高高地耸立着六米多高的鲁迅半身雕像,雕像面容亲切慈祥,炯炯的目光中闪烁着深沉和睿智,既具有高山仰止的伟大的思想家的气质,又有生活在我们中间的普通教师的亲切。他右手夹着两本书,身着长衫,脖子上的围巾,一端正悬空飘着,仿佛他正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踏上讲台;或者刚走出教室,风尘仆仆;或者正向我们走来。先生他那和蔼、慈祥、亲切的目光,天天关注着鲁中的每一名师生,关注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二十八只鲁迅语录灯箱整齐地排列在校园的各条道路一侧,构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豫才楼”、“朝花楼”、“越吟楼”、“迅行楼”、“行诚楼”“桃李厅”“思源厅”等则成为一幢幢教学楼、办公楼、餐厅的楼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镶嵌在墙面上的这十四个金黄色的铜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抱诚守真”、“求实树人”、“开拓新流,诲人不倦”、“独立思索,锲而不舍”等,这些刚劲有力的魏碑体不时进入人们的视野。以“人”为主体的校标印上了校服,“人”字一捺作飘逸之状,使整个“人”字活泼灵动,象征鲁中人充满青春活力、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我们高高举起鲁迅的大旗,健康成长,奋勇向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由陈澈作词、刘炽作曲的《鲁迅中学校歌》经常回响在校园的上空,激励着鲁中人为不断创造鲁中的辉煌,为未来建设美好的家乡和伟大的祖国而努力。

   所以说,每所学校只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充分挖掘学校所在地的地理因素、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和人文资源,充分凸现学校校园的个性文化,定然会收到不同反响的效果。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是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以娱乐师生的身心、陶冶师生的性情、培养师生的情操、塑造师生的灵魂作为指导思想,统筹兼顾上述几个原则问题,这必将更好地推动新时期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良性发展。胡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