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背后的表演性人格

发布时间:2018-05-30 15:08

信息来源:0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近来,国学大有越来越热的趋势,各类打着“国学”旗号的培训班已成燎原之势。

何谓“国学”?按章太炎先生的说法:“国学之本体”为“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而“治国学之方法”则有“辨书籍之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之变迁”、“辨文学应用”。可见,当今一些所谓“国学馆”里背点《三字经》之类的东西,实在与“国学”没有多少关系。

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的家长从来不问“国学”究竟是什么东西,却对目前流行的所谓“国学“趋之若鹜呢?这里面是有道道的。

我看到有一家“国学馆”,要求学生穿汉服,另有一家则是穿“民国蓝”的学生装。我真是想不明白,“国学”与“汉服”有何关系,与“民国”又有何关系?若是为创设情境,回到文中年代的话,那么如果学生要读点甲骨文,难不成还要光着身子穿上一张兽皮?

然而,这却正是一种商业噱头。你看,孩子一穿上这个服装,就让我们家长感到,嗯,我的孩子穿越到古代去了,一头扎进国学里了。至于让孩子穿上这个服装,站到台上,感觉便更好了,你看,我孩子能吟诵诗句了。

让国学趁乘着表演的翅膀,迅速地产业化、商业化,这是当代的一大发明。其背后表现出的正是一种“表演性人格”。学习娱乐化,儿童宠物化,知识表演化,正在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正在成为消解学习意义的元凶。

个人学习、钻研学问,本是静悄悄坐下来思索的过程,是反省自我的过程,是自我与书籍对话的过程,而决不是用来表演的。以表演的方式推动“国学”,乃至于任何学习,最终都会损害儿童对于学习的认知。(鲍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