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发布时间:2018-11-05 09:33
信息来源:0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2018年10月,北京。在中国教育的圭臬之地海淀区,走进八一学校,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课堂教学研讨会。在这场主题为“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变革”的研讨会上,我聆听了专家的讲座、点评,观摩一线优秀教师的说课、上课展示,收获了一些范例,触发了一些思考。
一、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聚焦核心素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已经喊了近20年,但我们真正做到了吗?“学会学习”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但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实现学生的“学会学习”?学生的所谓素养(或成绩)是老师教会的还是学生学会的?我们的孩子会学习吗?能持续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吗?
华东师大的崔允漷教授在主题报告的开场白中尖锐指出:现在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非常忙碌,何为“忙碌”?,就是忙得要死,碌碌无为。我们教师忙得要死要活,但现在我们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有分无德”比比皆是。崔教授引用杜威的论述“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说道:如果没有买就没有卖,教学也一样,没有学生的学、学会,你怎么能说教师教了呢?至少没有教会,相当于没教。他以目前教师的“教案”为靶子强调课堂变革必须以学生为主:医生的处方,从来不是要求自己怎么做?而是要求病人怎么做?而我们教师的处方(教案),从来都是自己怎么做?没有或者鲜有要求学生怎么做?
因此,这次北京之行再次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必须聚焦核心素养发展,教师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
二、变革,从“教”开始,从“课堂”开始。
如何实现“教”的变革、促进“课堂”的深层变革呢?通过本次研修活动,我觉得在以下几方面可以尝试、实践。
(一) 以“学”定“教”
1. 以学生定“教”。
在说课环节的展示中,7位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对“学习者”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实,既然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必须立足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基础上。首都师大的王云峰教授在“专家沙龙”环节中谈到:要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促进语文素养。学生会的,教师都不要做不用说,让学生自己去做去说去写,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样是首都师大的王尚志教授在谈到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发展时说道:课堂上不一定需要把知识都教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余地,留点念想,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探究、去自主延伸学习。
2. 以学科定“教”。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在开幕式主旨报告中提出: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应具备五大特征。其中在涉及学科特性方面,她提出要强调学科本质,防止浅层化;强调学科结构,防止碎片化;强调学科关联,防止孤立学习。因此,根据学科特性来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学会学习”应是题中之义。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物理特级教师陶昌宏认为:物理(科学、下同)学科要提升核心素养,必须实验。这是物理学科的特征。他认为就物理课而言,要牢记这三句话:能实验的少用模拟,能简洁的少用复杂,能直观的少用抽象。他同时补充,在做完实验后老师也要问学生三句话:你看到了什么?(学会观察及对物理现象进行描绘)你想到了什么?(在实验基础上,做出逻辑推理,学会思维)你还想做什么?(激发好奇心,积极探究)
3. 以学习定“教”。
王云峰教授在谈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时,他引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说道:“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做”的法子。事做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学的中心是“做”。这个“做”,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所以,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特性。罗滨校长也认为在促进核心素养发展上,必须强调学习关联,强调深度学习,避免学习的技术化和思维僵化。
(二)“教”的目标必须进一步明确。
恩格斯有句名言:“我们当然能吃樱桃或李子,但是不能吃水果。”是呀,有谁吃过抽象的水果呢?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忽视或者笼统含糊是一个顽疾。因此,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支瑶博士讲到:“会”有两层含义,教师的“教会”和学生的“学会”。我们开展教学活动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起点,明确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到“哪里?”
当我们的教学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学科核心素养”,我们一定要把教学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比如:我们可以把低年级孩子“热爱祖国”的教学目标细化为“能说(写)出祖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能认识国旗,能唱国歌,知道祖国的首都是北京”等等,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有方向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可以细化和操作了。同样的,当我们把“实验后整理好实验器材并放回原处”作为“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的具体目标后,一切明朗了。
(三)课堂教学要有支架。
这里的“支架”,我们可以理解为“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在三节语文习作课上,三位老师不管是面对小学生、还是初中生,甚至高中生,在上课伊始,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支架”,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如小学的“第三人称写场面”习作课上的《红楼梦》片段,初中的“记叙文的人称选择”习作课上《小鸭子跳台阶》视频,或者高中的“视角的选择与转换”习作课上的“富贵竹”和下水文等等。王云峰教授说:创设情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华东师大的崔允漷教师也强调:教师的“教”如何变成素养?一是要加上情境(有支架),二是要悟。素养是慢慢养成的。
(四)改变我们的备课。
南京的三位老师不但给我们呈现了三堂精彩的作文课,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备课的样本。在这个样本中,他们不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是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真正关注到了学生的“学”。如图:
课 题 |
|
|
课 型 |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
|
1.教学内容分析: |
||
2.学习者分析: |
||
3.学习目标确定: |
||
4.学习重点难点: |
||
5.学习评价设计: |
||
6.学习活动设计: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环节一: |
||
教师活动1 |
学生活动1 |
|
活动意图说明: |
||
…… |
||
7.板书设计: |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
||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
||
10.教学特色与反思: |
||
教案+学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展现(预设)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
三、收获了一个完整的教研模式。
通过本次课题教学研讨会,我还收获了一个非常完整、高效的教研模式,如图:开幕式(领导讲话、活动设计及目的)——说课展示、专家点评——现场课展示、专家点评——专家沙龙(总结成果、引领方式)——专家报告——活动总结、闭幕式。
这个教研模式,可拆分可整合;而展示的说课模式,同样丰富有致,具有借鉴作用。(濮朝阳 )